2022年8月4日星期四

打工日记

打工日记

老板娘夸我说话嗲

老板娘在吧台前手把手教导该怎么用这吧台
该怎么擦洗
怎么摆放
我在她身边
听一句回一句
不知道哪句话让她得出结论
“你也太嗲了”
她的意思是我不会干活
倒是挺会说

名字

这位带我的姐姐
音译“碧莲”
这个名字好
我兴奋地问:
“是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碧莲呀”
老板娘和碧莲
都没理我

 

喝酒

“你喜欢喝酒吗?”
碧莲姐悄悄在我身边耳语
“我可喜欢了,有时候下班后
我就跟朋友去’财神‘喝酒”
我一听
告诉她
“喜欢呀
我喜欢
干红
干白
威士忌……
还有……”

一转头
碧莲姐不见了
忙着去招待客人了

 

四 抽烟

干了两小时后
我说我想抽根烟
我困了
可算知道为什么
以前看到那些服务员在门口抽烟了
他们太累了
碧莲指着门外
“去吧”
我卷好烟
偷偷地从后门出去
距店十米之处
点燃烟草
“嘶”
半边天都烧红了
我再一吸

整条街都灯火通明
(挂着红灯笼的那种通明)
篝火晚会开始了
我们开始跳舞吧

2022年6月30日星期四

我们今晚的晚饭 中法版

我们今晚的晚饭

羽衣甘蓝、西红柿炒鸡蛋、香肠
米饭
新相识的朋友来家里做客
这是我们今晚的晚饭
香肠是她的朋友
从国内带来的

自我来柏林
已一年
我变得务实许多
不务实不行啊
样样都要花钱

匮乏
蔬菜少
肉多
布少
二手相机多

我只有自己
两只手
写东西
不怎么挣钱
我除了会花钱和写东西
可什么都不会呀
这可是资本主义国家
没有钱
分分钟睡大街呀

她和我差不多
她在找工作
这样的晚饭
我们都已心满意足

突然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视频
“【一个朝鲜女人的故事】”
‘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不是想吃土豆吗,
可那些猪都可以吃的土豆,
为什么我们家就没有?
对我来说,
那个是来中国以后最大的打击……”

我不打算打开看了
有这么几句话就够了
无论那个受访者说什么
我都不打算打开看
我只打算打开冰箱
看看今晚还剩下些什么
并且感恩

 

 

Le diner du soir

 

Du Chou,des œufs à la tomate,de la saucisse
Et du riz
Ma nouvelle amie est venue à la maison à mon invitation
C’est notre dîner, ce soir
Et la saucisse est pour mon amie
Elle vient tout droit de Chine

Arrivée seule à Berlin
Il y a un an, déjà
Je donne tous mes soins à ce qui est essentiel
Rien de trop, pas d’excès
Rien n’est gratuit ici

Vie pauvre
Moins de légumes
Plus de viande
Aucune extravagance
Juste un appareil photo d’occasion

Je suis I ’heureuse propriétaire de
Deux mains
Pour écrire
Et non plus pour dépenser
Je n’achète plus rien, il me faudrait écrire
Mais je n’y arrive pas
Dns ce pays capitaliste
Je n’ai plus qu’à m’en aller dormir dans la grand-rue
Elle et moi, on s’est trouvé
Elle est à la recherche d’un emploi
Avec un pareil dîner
Nous sommes vraiment comblées

Subitement, je tombe sur une vidéo d’internet
« [une Coréenne raconte son histoire] »
« Quand ma grand-mère est morte, elle n’avait donc pas même des patates à manger?
Même les porcs mangeaient des patates,
Alors pourquoi notre famille en était-elle privée ?
Selon moi,
C’est le plus terrible coup que nous ait porté la Chine…… »

Je n’ai pas envie d’en regarder davantage
Ces quelques phrases me suffisent
Peu importe ce que cette femme a continué à raconter
Je n’ai pas envie d’en regarder davantage
Quand mon amie s’en va
J’ouvre le réfrigérateur
Et regarde ce qu’il reste pour demain
En plus de mon immense gratitude

 

Source:traduction de Nicolas Idier, 2016

 

2022年6月7日星期二

New Poetry "Tulp 郁金香"

 

 

Gedichte Chinesisch/Deutsch/Englisch
Buch
126 Seiten
2022
Edition fabrik.transit (Verlag)
978-3-903267-28-2 (ISBN)
点击购买:

2021年12月26日星期日

不能承受的轻与重,以及口语的变奏

不能承受的轻与重,以及口语的变奏

——80后诗人春树论

文/陈丙杰

 

参与过80后诗歌早期发展的80后诗人,大多数出生于1980到1982年之间,出生于1983年的就算小辈了。阿斐回忆与春树[1]的交往时曾说:“1999年下半年,我是个大学生,挺小的,春树没上学,比我更小。”[2]事实上,出生于1980年的阿斐也仅仅比春树大3岁。但是,春树是80后诗歌早期发展过程中颇具号召力和活动能量的诗人。在那场席卷80后诗歌圈的论战中(详见第一章),掀起论战的一方正是春树;随后建立的80后论坛“春树下”更是人气旺盛,对于推动80后诗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同时,最早编选80后诗选的也是春树这个“小姑娘”(阿斐语);在《80后诗选》的前言中,那句“所有八十后诗歌爱好者联系起来!!!”的口号更是让80后热血沸腾并引起争论[3]。可以说,春树对于80后诗歌的早期发展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80后”这个概念被社会广泛认知,春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春树的口语写作曾经饱受质疑和批评,甚至80后诗人、批评家丁成也曾批评包括春树在内的80后口语诗人“格调不是太高”“不是谈性就是谈色”[4]。实际上,春树自己也说,她自己是“速食一代”,“随时写诗,想写什么写什么,不顾及风格,写过就扔”[5]

既然如此,春树的口语诗歌是否有探讨的必要呢?或者说,春树作为80后诗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领袖式人物之一,春树的名气是否仅仅因为她以非凡的活动能量推动过80后诗歌发展?或者说她得到过沈浩波、伊沙等“下半身”诗人群体的支持从而有了诗歌象征资本?抑或因为她的小说获得了市场认可并且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从而为她的诗人身份加持呢?

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她的诗歌文本中。我们先展示一首她早期的诗歌《生活得太舒服是写不出好诗的》:

今天我买了一些樱桃
花了大概20块钱
基本不酸
但还有一点酸
我把它洗干净
当然只是尽量干净
放在盘子里
吃了半盘
然后无所事事发呆
有一些樱桃水流在我手上
像颜料那么红
我真怀疑
吃樱桃能写出什么诗来
难道我能一边吃着一边拉着
这个想法还比较有创意

80后早口语诗歌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大部分80后口语诗人除了跟随“下半身”写“性”和“色”等主题外,更是将口语蔓延到生活中,甚至把无聊本身作为诗歌的内容。从“口语”到“口水”,正是当时批评家质疑80后诗歌的一个原因。这种批评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刚出道的80后诗人,在“下半身”的强力裹挟之下,由于他们没有充足的诗学准备,很容易陷入这种无难度写作中不能自拔;加之他们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理解口语所背负的精神重力,所以很容易让诗歌陷入口水诗的无限泛滥中。

但并不能因之而全然否定80后诗人为口语写作作出的努力。在上面这首诗中,春树通过买樱桃、吃樱桃这些生活细节的展示,显示出来的恰恰是一种生活的真相:既然生活和历史合力给80后这代人造成了精神的苍白和信仰的缺失(详见绪论第一节、第一章第二节),那么,只是他们诚实面对诗歌、面对生活,他们精神底色上的孤独、无聊就会自然而然就显露出来。因此,80后在诗歌中展示的精神苍白和无聊空虚,本身就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无声抗议。

与这种无聊空虚相伴的是春树诗歌中不断出现的对于物质的追求,比如《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写首有力量的诗》:

一个人说我太不像话了
他说你既想战死街头
又想去国贸买衣服
你怎么就那么不坚定啊
我只知道衣服是美丽的
我是美丽的
我的青春是有价值的
是有力量的
你的,
也是

在这首诗中,“我只知道衣服是美丽的”一句真实表达出诗人对于物质赤裸裸的喜爱。但诗人并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相反,春树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内心痛苦的诗人。在许多诗歌中,伴随着时髦词汇、名牌物件出现的,或者是灯红酒绿中堕落的80后少女形象,如《蝇王》呈现的那样,或者是在精神痛苦中的呐喊,如《疼痛能让我觉得更有力量》,或者是对于自己的戕害,比如《痕迹》,甚至在物质的追求中伴随着自杀的幻想,像《咬定颓废不放松……》展示的那样。

为何春树的诗歌中一再展示这种抒情形象?作为改革开放最初的受惠者,80后的父辈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一个物质充裕的未来,但父辈们无意中忽略了80后这代人精神的渴求,也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历史断裂感和虚无主义的蔓延(详见绪论第一节、第一章第二节)。这种“忽略”不是说父辈们没有时间陪伴子女,恰恰相反,作为独生子女,80后从小就集长辈的宠爱于一身。但他们在独自承担人生风雨的过程中,乡土之根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无情地绞杀,由此造成了一代人记忆、体验、情感的多重断裂。与其说这种精神的断裂感是被“长辈们”忽略了,不如说是整个社会都没有意识到80后内心深处的这种历史烙印。

这种历史烙印在春树的诗歌中表现得很突出。在《地里的打谷场》这首诗中,诗人完全收起了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颓废形象(详见第一章第二节),在童年的记忆中展示出了少有的温柔;在另一首《翻滚着云彩的瑞典的天》中,诗人同样展示出少有的唯美画面和平和心境。实际上,在2013年出版的诗集《春树的诗》中,自始至终都隐含着两种情绪、两个形象:一个是暴戾的自残的堕落的反抗的呐喊的“城市”里的少女形象,一个是温柔地回忆乡土生活的童年形象。从她一开始写诗时,这两种形象就一直存在着,并且贯穿这本诗集。

扩大来看,春树的这种内心经历或许也正是这代人共同的内心隐痛。80后这代人不论是随着父母进入城市,还是独自进入城市求学,大都经历过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转折。这种转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一道不易觉察的裂痕,因为此时80后尚无适应社会转变的精神准备和调整能力,也尚无稳固价值体系和精神寄托,他们无法像70后那样通过婚姻、家庭、子女来接续断裂的童年记忆和乡土情感。所以,鲁迅曾经给我们展示过诸如“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的无地彷徨的心态,也正是这代人内心的状态。用诗人赵卫峰的话说就是,80诗人属于“漂泊的一代”[6]

实际上,这代人的精神的隐痛也并不仅仅来自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等现代化的发展,还来自于宏大历史幻象的断裂。80后从小通过课本、墙报、墙画、连环画、电影等媒介接受着红色文化教育,但随着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推进,80后在小时候保留的红色记忆、献身精神、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与极速膨胀的物质世界急剧冲突着。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幻象的祛魅和物质世界的冷漠,使得80后内心充满了孤独、空虚的情感以及对历史和信仰的双重渴望,同时也给渴望价值依托的幼小心灵造成了历史记忆和精神信仰的双重断裂。春树在《我今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中表达了对“文革”的渴望。在春树的理解里,“文革”中的青年人至少还拥有过真挚的集体信仰。不论春树的想法多幼稚,起码表明了这代人对历史、价值和信仰的渴望是何其强烈。在多年后写的诗作《这是你自己创造的》的第三段中,春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建筑工人,铁路工人/就是些这样的词/给你幻想/更不要提穿军装的小战士/他们在你心中/代表的更是/你已逝的童年/和无论怎样拼命努力/也得不到的父爱”。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初步了解春树执著于从影影绰绰的革命历史中寻找价值依托的情结和原因。不过,这种寻找注定是徒劳的,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在创作《我想拍电影》的前不久,她写过一首《没有行动的信仰是死信仰》。从这首诗的题目即可发现,诗人已经清楚了寻找信仰的不可能。

实际上,对于如何反抗孤独、如何寻找生命意义等精神探索,春树做过很多努力。在《如何活到真的生命》一诗中,春树通过展示自己的“无聊”表达了生存意义的虚无;在《世界小姐》中,春树对于存在主义的解读,又透露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独特感受。在这首诗中,存在主义哲学所展示的寻找意义的方式,在春树的生命实践里被否定了。另外,《急需除存在主义以外的哲学拯救》一诗从题目本身也说明了诗人对精神“拯救”的渴望以及对存在主义作为现代人精神拯救之道的失望。

通过以上诗歌的简单列举不难发现,这些革命的幻象、哲学的寻找,最终都指向了无路可走的绝境。这种结果带给春树的就是,她只能消极生活、折磨自己、堕落下去。在《我只是一个女孩子》一诗中春树写下“我想和命运作斗争/那就是我真正的什么也不做”这样的诗句,在《痕迹》中甚至展示了一种更极端的自我戕害的冲动。这种情绪并非春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书写,时间推移到2007年,春树依然在《当鲁迅望着我时》一诗中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孤独”——“整整十二个小时之后/我这才意识到我是孤独的/我的从前/是孤独的”。

不过,相比于鲁迅在无物之阵中遇到“鬼打墙”,春树的反抗更显出这代人整体的悲剧姿态——在一个逐渐闭合的时代里,红色记忆如同红彤彤的晚霞即将落幕,而物质的黑夜也将笼罩整个大地。这个时候,如果不像海子那样选择死亡,他们只能采取自我折磨的方式来消极抗议,正如《朴素的少年》一诗中说的那样:“‘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区别/我自毁/你危害社会’”。可以说,诗人的青春里过早的体会到了历史的黑洞和信仰的真空,并用自毁的形式做了一次悲壮的反抗。

在2006年写的《给雷锋》的结尾,春树说道:“我们得的是慢性病/但还是有治愈的可能”。那么这种“可能”是什么呢?诗人清楚自己的朋友“雷锋”为何会像鲁迅笔下的启蒙者们那样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最终走向自毁,所以她渴望去“美国”。2009年春树连续写了两首诗。第一首是《干什么》,提到要去美国“干革命”,接下来的第二首《这天下午的所见所闻》马上又充满失望地写道:“自由依旧遥远”。从这种心理转变中可以看到,从世纪初一直到2009年,春树一如既往的以一个为信仰而勇于行动的斗士的形象存在着,也一直在寻求拯救与无法自救之间动摇着。从中不难看出春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联系她在诗歌中与鲁迅的精神对话,以及在同一首诗中反复表达的内心孤独,不难想象,春树的朋友“雷锋”和鲁迅笔下的启蒙者们一样,都是失败的反抗者形象。这个形象也正是她对自己的默认。不同点在于,在鲁迅所处的时代,宏大历史催生的宏大理想造就的启蒙者是一个拯救社会的形象,而在宏大历史破碎后的当代社会,所谓的拯救者只能是一个自我拯救者。不过,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无可避免其失败的结局。

在2011年1月和7月,春树写下两首诗:《致那些自杀的女诗人之诗》和《夜幕下的我们》。在《致那些自杀的女诗人之诗》这首诗中,诗人很清楚“反抗”最终不是变疯就是死去,而放弃反抗则有另一种可能,即“让我们当一个普通人/加入普通人的狂欢”。不管这是她的气话还是真心话,起码春树作为80后诗人,她真的如她的诗歌中展示的那个形象一样,追求过,反抗过。而在《夜幕下的我们》中,诗人在结尾写道:“我看到前面的红色十字架/那应该是座教堂/它必须存在。”“十字架”与“必须存在”相连,也展示了在十多年的“折腾”之后,诗人似乎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意义。

不过,如果将《给雷锋》和这两首诗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未解之谜:在朋友“雷锋”死去之后,诗人发现的“有治愈的可能”的方法,或许最终指向的正是走向“十字架”的救赎,抑或“加入普通人的狂欢”。如果真的是这样,对于春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胜利呢,还是如鲁迅笔下的魏连殳那样最终走向了彻底的失败?

生命还在继续,我们不能要求一个诗人承担超过生活逻辑的负重,我们能确切知道的是,在80后诗人春树这里,她的口语诗并非像韩东等人那样用以反抗文化传统、或成为他们开拓美学空间的策略,也并非如沈浩波等诗人那样在喧哗中强行用肉欲为口语注入饮鸩止渴的力量,而是真正用口语表达80后一代人的命运。

进一步而言,口语在春树里,没有刻意的形式层面的布局,而是承担着表达精神重力的天然责任。因此,在春树的诗歌中,口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树通过口语诗歌和生活的双重探索,相互补充,进而融为一体,展示出一代人独有的诗歌形象和精神担当。

可以说,口语在春树和她的同代口语诗人手中,才真正释放出它所具有的潜力,让口语由形式上的先锋成为常态化的诗歌美学,并在常态的情境下,让形式服务于对时代的表达和追问。这种转化,正是由80后一代人完成的。

当然,这种口语美学的完成并不是春树等80后诗人凭空独创的,80后口语诗人仍然是在口语这个脉络里发展着的,她们在现实交往中也确实和口语诗人、“下半身”走在一起并得到前辈的提携。但也正是在这种传承中,我们发现她们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她们并没有被前辈的光环和阴影淹没,也没有在口语的狂欢中迷失自己滑向口水诗的陷阱,而是时刻保持着清醒,并最终有所超越,让口语在这代人手中,展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陈丙杰,诗人、学者、学术策展人,复旦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诗歌史研究和现代特藏文献资料研究,兼做诗歌评论,目前在《南方文坛》《上海文化》《文艺报》《湘潭大学学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数十篇,博士论文《试论中国八零后诗人的诗歌创作》获2019年复旦大学出版资助基金资助项目,诗歌作品《面向村庄》获2015年全球华语短诗大赛特等奖。

 

本文选自《内心的火焰:中国80后诗歌研究》

 

[1] 春树,女,1983年出生于北京。2000年,春树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她主编过《八十后诗选》,出版过诗集《激情万丈》《春树的诗》,并出版小说《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乳牙》等,散文随笔集《抬头望见北斗星》《她叫树》《在地球上,春树旅行笔记》,同时她还主演《熊猫奶糖》《北海怪兽》两部电影,客串《你Y真狠》《颐和园》等电影。2004年春树获得第五届网络金手指的网络文化先锋奖,2004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

[2] 阿斐.说说“80后”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与“80后”,江西诗刊,https://mp.weixin.qq.com/s/YepQ6SaAY63wZQUlxXW1LQ,2015年10月12日.

[3] 对于“八十后”这个概念的提出,春树曾说:“这个帖子一贴出来,便遭到了极大关注,有人发出了‘有春树就有新的江湖的感慨’,众多出生于八十后的诗人纷纷发帖以示支持。更有一些诗人标识不屑、不满以及敌视、仇视的情绪。” 见春树.八十后诗歌的速食一代 [J].蓝星:“80”后文论卷,2002,11(2):32.

[4] 丁成.光阴下的80后 [J].蓝星:“80”后文论卷,2002,11(2):10.

[5] 春树.八十后诗歌的速食一代 [J].蓝星:“80”后文论卷,2002,11(2):31.

[6] 赵卫峰.漂泊的一代——中国80后诗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343.

2021年10月5日星期二

新一期线上诗歌课开始预约报名

刚开始,我先在柏林做了五堂线下诗歌课(9月4号——10月2号),主要讲中国当代诗歌鉴赏。在这过程里,我发现有不少对诗歌课感兴趣的人由于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无法做到每礼拜到固定场所上课。因此我产生了开线上课的想法。

在做线下课程时,我用了这段话来阐述办诗歌班的初衷:

自五四运动白话文的兴起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旅程,然而大部分读者对于诗歌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即使拥有众多诗歌爱好者,当代汉语诗却依然神秘得像个魔镜。
作为对文学有兴趣、有追求并尝试进行诗歌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当代诗的发展过程以及代表诗人及诗作,从而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文学脉络,解决许多童鞋对诗歌隔镜观花和叶公好龙的魔障。从第一首诗开始,我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探索和发现诗的美妙和创作的快乐。

我们在线下的课程还是挺沉浸式教学的,每周说了四十五分钟,其实往往讲一个小时,有两堂课还讲了两个小时。在这段上课的时间里,很容易就忘记时间的流逝。学生Alex就表示每礼拜的上课时间是她最盼望的时刻“生活还是他妈的苦,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事还得继续干,但是还要有一个小世界能让你肆无忌惮地保留最后的热忱和自由,我说的是真正的自由。”
另一位学生秋孜表示:很高兴在柏林遇见诗歌小组,线下的聚会每一次都十分难得,也更加确认了,无论在哪里,人用母语进行深度的交流几乎是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接下来的每一次交流都充实开心。

的确,除了上课时间,平时大家也会在群里交流,生活大部分时间是无趣的,有同路人同行者是很重要的。

凡是来上课的学生都很认真,课后他们跟我表达,时间不够,有许多想讨论的内容还没来得及讨论。的确,如果讲得更详细些,五堂课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我决定把线上课程延长至十节课的原因。

网络课程安排大致如下:

1, 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的源流;中国1980年以来的诗歌(一节课);
2, 我的诗歌之路(一节课)
3, 我心中的好诗(一节课)
4, 口语诗歌(源流,写作,欣赏。五节课)
5, 诗歌写作训练(两节课)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训练,我知道诗歌有语感有诗感,写诗也需要训练,需要时间的累积,也需要阅读打开视野,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我可能会让大家课堂现场写诗。。。

我们分10节课,每周日柏林时间下午2点,北京时间晚上8点,美东时间早晨8点。
每堂课1小时。预计从10号或17号开始。

学费是2000人民币或250欧元。这个价格是根据十节课的长度来定的,中间插班的学生也可以报名,根据要上的课来算价格,但不能只上一堂课。

想报名的同学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为了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请报名的同学回答3个小问题:

1, 个人简介
2, 谈谈你对现代诗的理解(50——1000字)
3, 三首你喜欢的中国现代诗,请注明作者,创作年代

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活动预告:春树诗歌课

 

当代诗歌鉴赏与写作
教学:春树

一次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梳理
五堂课,助你了解当代诗歌和写作
重现汉语的美和魅力
树立写作的坚定自信

自五四运动白话文的兴起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旅程,然而大部分读者对于诗歌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即使拥有众多诗歌爱好者,当代汉语诗却依然神秘得像个魔镜。
作为对文学有兴趣、有追求并尝试进行诗歌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当代诗的发展过程以及代表诗人及诗作,从而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文学脉络,解决许多童鞋对诗歌隔镜观花和叶公好龙的魔障。从第一首诗开始,我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探索和发现诗的美妙和创作的快乐。

春树 柏林

 

时间:
9月4日 14点——14:45

9月11日14点——14:45

9月18日 14点——14:45

9月25日 14点——14:45

10月2日 14点——14:45

 

内容:

第一课 1917–1949年的诗歌
第二课 朦胧诗及之后的诗歌发展 上
第三课 朦胧诗及之后的诗歌发展 下
第四课:学院派与民间派之争
第五课论坛时代 2000年后的当代诗及年轻诗人到底写成啥样了?及写作答疑

地点:
柏林候鸟空间

收费:220欧元

 

想报名的同学请发邮件至chinaspringtree爱特126.com,为了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请报名的同学回答3个小问题:

1, 个人简介
2, 谈谈你对现代诗的理解(50——1000字)
3, 三首你喜欢的中国现代诗,请注明作者,创作年代

2021年8月20日星期五

琥珀

Chun Sue

AMBER

Time is standing still.
Silken trembling,
our breaths sound so clear,
I almost want to pinch them out.
Time is so slow,
it has stretched endless times.
Every second becomes
so very long.
Every second startles our souls.
We are silent, it is we don’t know,
what we‘re going to do,
what‘s going to happen.
Someone has to break the silence.
That‘s the theory,
the reality too.
We are moving slowly,
forever shrinking, till we are
two bugs
stuck in one space
that gets dense, more and more,
till we can‘t take it.

We can’t take it,
that makes us close.

Translated by MW in August 2021

 

Chun Sue

BERNSTEIN

Die Zeit steht bald still,
ein seidenes Beben:
unsere Atemzüge, so klar,
möcht sie fast ausdrücken.
Zeit wird so langsam,
unendlich ausgedehnt.
Jede Sekunde
dauert so lang.
Jede Sekunde schreckt uns die Seele,
unser Schweigen ist, dass wir nicht wissen,
was wir machen sollen,
was uns geschieht.
Jemand muss das Schweigen brechen,
theoretisch
und praktisch.
Wir bewegen uns langsam,
schrumpfen endlos, bis wir
zwei Käfer sind,
im selben Raum.
Es wird immer dichter,
bis wir‘s nicht mehr aushalten.

Wir halten’s nicht aus,
deshalb sind wir uns nah.

Übersetzt von MW im August 2021

 

琥珀

春树

时间犹如停止
丝一样震颤 我们的呼吸声那么清晰
我几乎想掐掉它们
时间如此缓慢
它拉长了无数倍
每一秒钟都变得
那么漫长
每一秒钟都惊心动魄
我们的沉默是不知
接下来该怎么做
会发生什么
总该有个人要打破沉默
理论上是这样
事实上也是
我们在缓缓移动
无限缩小至
两只甲虫
粘在同一空间
密度越来越高
直到我们再也受不了

是无法忍耐
让我们亲密

2020,5,9